早餐是空腹后的第一餐,能反映饮食对人直接影响。

※ 早餐吃足来自 乳制品 的蛋白质,有利于 保持肌肉 、有利于 骨骼健康 。

※ 蛋白质搭配碳水化合物的进食,能减少早餐后 血糖波动 。

※ 早餐中把部分碳水替换成蛋白质,能增加 GLP-1 的分泌,减少全天饥饿感。

※ 不同营养需求怎么选早餐,看 文末的表格 吧!



论文解读:早餐中的蛋白质

营养学的研究有两个有趣且独立的方向——一个是营养素摄入的多寡,另一个是摄入的时机。前者关系到营养素的绝对充足与否,后者则是决定了相对充足与否。

这次解读的论文研究的就是研究早餐乳制品对营养吸收的意义。其中尤其是如果早餐乳制品替代了碳水类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它可以很好地解答:为什么早餐面包+牛奶+鸡蛋会是标配?



它是探讨了,在早餐场景,用同样热量的乳制品替代碳水类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对象有三类:

肌肉骨骼健康: 血液中「游离氨基酸」和「钙」(以及相关激素)。

血糖控制指标: 血糖波动以及胰岛素波动(tAUC)。

GLP-1和饱腹感: 早餐内容与饱腹感的关系。

结论1:三份碳水真的不合理!

早餐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重碳水的一餐。

※ 我们中国自己早餐最经典的就是北方的馒头/面条/油条/煎饼,南方的粥/粢饭/肠粉/糯米鸡/米粉。

※ 西式经典的早餐则是早餐谷物/面包/薯饼/松饼,有时还要配上高糖的果酱和果汁。

※ 其他地区如印度的多萨,中东的薄饼,日韩的米饭,非洲的玉米糊等也都是碳水类食物。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人的体力活动下降,饮食的「能量密度」却一直在涨,那么早餐再这样继续重碳水的习惯,实际上就显得负担非常大。

第一它会让人的血糖波动很大,这直接加剧身体氧化应激,加速衰老和代谢性慢性病。

第二它的饱腹感欠佳,且叠加血糖波动,会在2小时后发生明显饥饿感。

第三重碳水的早餐可能不利于肌肉和骨骼的累积,这点则是本文研究重点。

也是目前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营养干预的重点:

老人的早餐要减碳水,加乳制品。

一份碳水换成一份乳制品有啥好处?

一份碳水换成一份乳制品, 这里的份是指食物交换份里的 等能量 的食物。

这个不用特别纠结,因为每个人能量需求不一样,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观察自己的早餐,并且列出其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部分。 如果的确太多了,那么就分出一半的量,通过软件评估(或者找营养师问)换成等能量的乳制品。

比如A原先的早餐是2片面包+1个鸡蛋。 一片面包是40g左右,热量大约90千卡,那么换算成牛奶就是全脂奶160g。

所以A的决策就是改成 吃1片面包+1个鸡蛋+160g(半杯)牛奶。



这样做的好处这篇论文也告诉我们了:

1. 血浆中的 必需氨基酸 和 支链氨基酸BCAA 都增加了,这是有利于保存肌肉的。

2. 血清中 钙升高 ,而骨吸收标记物下降,骨重建标记物上升,这有利于骨密度的保持。

3. 血糖和胰岛素 都 更平稳了 ,控糖减重抗慢病必备。

4. GLP-1分泌 提升——这就是良好膳食的天然减肥控糖能力。

所以似乎从代谢层面上,早餐一杯奶还真的是有理有据。

不喝奶怎么办?

很多人说那不喝奶有其他替代吗?比如豆浆、鸡蛋、植物奶?

根据论文的结果,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换成另一类的优质蛋白,如豆浆/豆制品,鸡蛋,肉等,血浆的必需氨基酸依旧会升高,这是蛋白质类食物分解后必然的结局。

关键还是在于骨骼健康方向,乳制品与以上替代品还是有差异的。

豆浆、鸡蛋、未经营养强化的植物奶含钙量都很低;因此大概率是给不到乳制品中良好的钙磷比+好吸收的钙带来的 「骨骼优势」 。因此对维持骨密度有特殊需求的人,还是建议吃一份乳制品。

除了纯牛奶、酸奶、奶酪、奶粉等无添加糖的乳制品都是可以的;乳糖不耐的人选择无乳糖产品即可;酸奶作为发酵乳制品,还有益生菌、后生元的双重好处。
上一篇:抗癌食谱请收好:营养高,提免疫! 下一篇:养生之道:呵护身心的智慧之旅
Copyright © 2024 药网.商城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