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医得效方》校正本文字错讹辨正举隅,主要涉及到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所出的《世医得效方》校注本(简称王氏本)中文字校注的疏漏进行辨正。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错讹及辨正内容:
一、文字错讹实例
卷第三“大方脉杂医科?诸疝通治?失笑散”:
原文:“血痛,盐熟,入真米醋少许。”
错讹:“盐熟”义不明,实为“临熟”之讹。因“临”繁体字写作“臨”,与“鹽”形体相近,故误。
辨正:《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竖排繁体校注本均作“临熟”,应为正确。
卷第十一“小方科?初生”及卷第十八“正骨兼金镞科?内损大紫金皮散”:
原文:“疾用软帛或绵里手指。”“大黄纸里煨。”
错讹:两处的“里”均应为“裹”。从文义看,“里”于义不通,而繁体字“裏”与“裹”形近易误。
辨正:根据文义及繁体字形体相近的特点,应更正为“裹”。
卷第五“大方脉杂医科?冷证?猪肚圆”:
原文:“茴香一两,大面二两,入猪肚内。”
错讹:“大面”于义不通,“麥面”、“麥曲”两字繁体相近,故讹。
辨正:根据繁体字形体相近的特点及文义,应更正为正确的药物名称。
卷第二十“孙真人养生书?道林养性”:
原文:“绵绣为五脏,身着粪扫袍。”
错讹:“绵”当为“锦”之误,两字形近。
辨正:根据文义及字形相近的特点,应更正为“锦”。
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集病说”及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和解?冲和散”:
原文:“足少阳胆经,胸肋痛,耳聋。”“头目不清,鼻寒声重,伸欠泪出。”
错讹:“肋”当为“胁”,“寒”应为“塞”。
辨正:根据其他版本及文义,应更正为“胁”和“塞”。
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暑证?六和汤”及卷第十四相关条目:
原文:“治冒者伏热,致成痢疾,烦渴,小便赤涩。”“仑皇之间,救治不可不审。”
错讹:“者”当为“暑”,“仑皇”当为“仓皇”。
辨正:根据文义及字形相近的特点,应更正为“暑”和“仓皇”。
二、错讹原因及影响
这些错讹主要是由于繁体字转换为简化字时,校注者因不识繁体字或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些错误不仅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困难,还可能造成某些理论上的误导,对今人及后人继承、发扬传统医学极为不利。
三、结论
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扎实的文字功底是整理校注古医籍必备的条件及基础。在整理校注古医籍时,应认真核对原文,参考多种版本,力求准确无误。同时,对于已发现的错讹,应及时进行辨正和更正,以嘉惠后学。
上一篇:试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影响 下一篇:清末岭南医家治疗鼠疫的单方验方和外治法介绍
Copyright © 2024 药网.商城 版权所有